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依然有潜在增长力。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并不是增长速度的一路下滑,未来十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速应该在7%以上,这是大前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现在中国人均GDP只是美国的20%,而且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另外,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还有很多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甚至北京的郊区,还存在非常贫困落后的农村,基本需求还在。
其次,尽管有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但不可否认,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还在提高,每年进入大学的年轻学子占到同龄人的7%到28%。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至少三分之一是科技工程人才,这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并且,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水平仍在提高。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弥补了劳动人口的逐步下降。我赞成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所以,短期内中国人口老龄化构不成威胁,劳动力素质将会继续提高。
第三,中国经济仍然是开放型经济。不管是投资还是产品市场,中国经济开放度都非常高,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第四,中国经济的储蓄率到目前为止仍然很高,官方统计接近50%,其中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庭的储蓄,储蓄率在短期内是很难下降的。储蓄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增长的大前提。
第五,从整体上讲,中国宏观经济是稳定的。官方外汇储备仍然有3.8万亿,预计赤字率为2.4%。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计算财政支出的办法叫“以拨代支”,和其他国家很不一样。严格来算,这2.4%的财政赤字是不存在的,因为其中有大量是拨款,而非财政支出。上级政府拨给地方政府就算财政支出,这些钱沉淀在各级财政的银行账户里。此时此刻,中央政府至少有三万亿财政存款。
所以,财政和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经济不会发生拉丁美洲式或者1997、199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经济体还会继续向前。根据我个人的一些研究,如果中国经济很不幸落入拉丁美洲的增长陷阱,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七八年,就算按照拉丁美洲历史的增长轨迹,也会达到7%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仍然有11%的增长空间,这是新常态下的增长潜力。
问题在于,由于现在中国经济必须要调整,所以增长速度在放缓。具体说来,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房地产过去十年超前发展和超前销售,提前预支了百姓的投资和购买能力,加上现在老百姓不再投资,即使今年房地产出现销售额和价格方面的回升苗头,它将仍是拖累整个固定资产的投资因素。
宏观经济正在走出U型曲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一条U形曲线,进入经济增长的下一步调整。
新常态下至少有三大增长点。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很多关键地方的基础设施仍然高度缺乏,整个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跟不上。
第二个是产能更新。我们有大量的落后产能,包括北京周边的高污染水泥生产厂,如果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这些厂房都是要关掉的。如果按照新标准从德国进口最先进的钢铁、水泥生产设施,三五年之内,北京的天空便会蓝很多。
第三个是居民消费。这个增长点已经开始,只不过是逐步发力。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不低,并且每年以0.7%的速度增长,这是中国经济长期所能依赖的增长点。
所以,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U形走势和新的增长点。不要过分关注中国经济近来的下滑,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好,那是一种只看到落后产能的悲观视觉。要看到新的增长点,以及可以发展的新行业。
“一带一路”是持久战
一带一路将会是持久战,它将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其原因在于,我们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各国的发展情况和对中国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对中国比较了解,有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体制、格局和中国比较接近。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如果去那里运营,会相对比较顺利。而有的国家短期内对中国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宗教、文化、历史的原因,对中国可能存在误解。对于这些国家,我们急不得,也不应该着急。要慢慢地先从文化、理念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中增进了解,先鼓励人们去那里旅游、学习、访问,鼓励企业家去那里考察,等条件成熟了再进行投资。
“一带一路”要发动市场的力量
“一带一路”要发动市场的力量。光凭中央政府,包括商务部或者发改委在内,不可能搞定一带一路的投资基金,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发展必须靠各位企业家,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寻找商机,和政府的政策以及融资渠道配合,如此一点一点长期开发下去。一带一路需要靠企业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去发展。
“一带一路”不能一头热
一带一路的发展不可能是中国政府或中国企业家单边热就能够带动起来的。相反,一带一路的发展一定是各国主权政府和它的地方政府与中国的企业家和中国政府联合起来,共同使劲、共同开发的。所以,一带一路政策的最后落地,必须要通过和当地政府一同运作,必须由当地的百姓一起积极参与。
金融是新常态调整中的亮点
金融改革是当前所有改革中步伐最快、得到社会支持最多的改革,因此可以说,金融是当前中国新常态调整过程中的亮点。利率市场化今年基本上能完成,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金融改革也会很快推出。5月1日推出存款保险机制,所有银行尤其是小银行,存户的存款都由一个独立的机构提供担保。存款机制担保一推出,会有一大批小型银行批准进入,很多相关的金融产品也会推出,这是一系列改革的开始。
此外,今年还会加快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一带一路要出国投资,人民币资产需要转成外汇资产,这方面的改革今年也会推出。它将首先向一些高净值的投资者放开,因为这部分投资者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人数不多,便于管理。
股市三大风险隐现
在金融改革的亮点推动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迎来了中国股市久违的一轮牛市。
在我看来,这一轮牛市有两大因素:一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集体性牛市大合唱,全球股市一片唱红。
二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A股市场的确低迷了很长时间。而纵观全球,美国股市反复创新高,道琼斯已超过一万八。这么多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上涨,跟着GDP、至少跟着通货膨胀往上走,但是股票市值却没有跟上发展。直到去年由于沪港通和国际股票的带动,才迎来了我们的发展。
那有什么风险呢?个人认为,资本市场的风险已初见端倪,主要存在三大风险。
第一大风险来自国际。鉴于美国数据恢复很好,失业率降到5.5%,并且通胀水平由于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也会逐步往上走。因此,9月份美联储没有太多借口不加息。一旦加息,全球股市牛市大合唱将会戛然而止,对中国股市也会产生影响。
第二个风险是盈利风险。我们现在处于上市公司盈利下滑阶段,工业产品指数连续三四个月是负值,工人劳动成本比较高。
第三个风险是政策误读的风险。目前,股民中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看法,认为政府必须救市,认为应当把主要的秤砣放在股市的船上。但是,光靠股市稳定经济是不切合实际的。并且,由于围绕股市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尚未建立起来,在股市上涨的情况下,老百姓不能到银行抵押、贷款。所以,股市对消费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对于融资的影响也没那么多。股市对改革的影响特别大,股市上涨会推出新的市场注册制,可以发展我们的私募。但是我担心,很多股民误读了政策,认为政府会保底、加码,这大大高估了政策或者政府稳经济对股市的依赖度。一旦股市波动,而相关政策没有跟到位,股民将会面临风险。(4月26日,“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2015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俱乐部年会”在京召开,李稻葵教授出席并发表演讲。以上为演讲整理。)